发布时间:2025-04-16 21:11:16 作者: 欧宝软件 |
2024年10月中旬播下的这茬小麦,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阳光利民小麦栽培农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80后”柳路路和他种粮几十年的父亲看来,是他们记忆里“科技感”最足的一茬作物:从斗极导航体系“加持”下的自驾仪耕种,到眼下农田才智终端指挥下的水肥一体化灌溉,再到可预期的夏收时无人操作……按柳路路的话说:“现在的粮食出产,和曾经彻底纷歧样了!”
惊蛰往后的关中平原,进入小麦返青的要害时刻。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小什村的麦田里,处处都是绿莹莹的喜人之色。散步田间,苗距离规整划一、行距离共同、幼苗个头简直一般高的现象,这和咱们印象中麦田里幼苗凹凸不平、长势纷歧的现象,简直是大相径庭。
伴跟着斗极导航技能的老练和在农业出产中的推行,上一年秋播,柳路路开端了精准定位技能“加持”小麦耕种的测验。“斗极导航体系能精准定位农机具在麦田的作业规模、前行速度、跋涉轨道。耕种机在田间匀速运转,不只避免了‘漏播漏种’,还保证了麦种埋深共同,这为小麦下种后出苗规整打下了坚实基础。”柳路路说。
“咱们做过测算,将每亩麦田‘边边角角’归入耕耘规模后,现在每耕种100亩,会有用添加耕种面积1亩,产值天然也就‘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每亩耕种量从经历种粮时的35斤,下降到了现在精密种粮时的30斤。投入削减、产出添加,高科技‘加持’下的种粮新体验,谁不愿意?”
图为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宇锋操作手机进行春灌。新华社记者刘彤 摄
科技感“拉满”的种粮新体验,也让渭南市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90后”石宇锋,坚决了多打粮、打好粮的决心。
石宇锋说,本年他们合作社栽培的麦田超3万亩。眼下,没有了往日春灌时来回奔走、汗流浃背的严重,石宇锋气定神闲间,凸显的是满满自傲。
在渭南市临渭区官邸镇庙王村的一块麦田,石宇锋在手机上简略地操作几下,田垄边的一台水肥一体化喷灌机就开端了“自主作业”。
石宇锋说,与前些年春灌时田间地头人头攒动、奔走繁忙的场景不同,现在几百、上千亩的麦田,只需一个人,就能在手机上完结包含水肥配比、水量调整、出水时刻的简略操作,粮食出产完成了省工省力。而这些,不能脱离田间出产监测体系的支撑。
在坐落麦田的西北角,记者看到,这个包含智能虫情监测灯、作物病害主动预警体系、小麦田间气候实时预告体系的集成“高参”,不只能及时将麦田的风向、风速、降雨量、光照乃至田间二氧化碳浓度等要害目标实时传到石宇锋的手机终端,还向他提出了促进植物抗逆性应加施海藻类叶面肥等详细主张。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田间状况,让他不必下田,就可了解麦田墒情、苗情、虫情、病况,粮食出产精准性大大提高。
“曩昔粗豪式的出产方式,洪流漫灌导致一亩地需水量在80立方米以上,现在只需10立方米;春季上肥,‘撒胡椒面’式的抛洒,一亩地不施30斤氮肥,底子不可能,现在依据农作物成长需求,只需两斤就够了。跟着新科技成果在农业出产中发挥越来越显着的效果,让我坚决了粮食出产的决心。”他说。
图为一架正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邸镇庙王村麦田进行作业的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记者从渭南市临渭区农业乡村局了解到,作为陕西重要粮食出产基地,2024年临渭区秋播小麦63.5万亩,因为播期土壤底墒足够,加之降水适期,本年苗情优于终年,随气温上升,麦田春管已全面打开。
新时代关中乡村青年科学种田,“立体才智”办理,孕育了夏粮稳产丰盈的期望。